2024年3月26日

財主哪裡無知了? (路12:13-21)




路12:13-21
13.眾人中有一個人對耶穌說:夫子!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。
14.耶穌說:你這個人!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,給你們分家業呢?
15.於是對眾人說:你們要謹慎自守,免去一切的貪心,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。
16.就用比喻對他們說: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;
17.自己心裡思想說:我的出產沒有地方收藏,怎麼辦呢?
18.又說:我要這麼辦:要把我的倉房拆了,另蓋更大的,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,
19.然後要對我的靈魂說:靈魂哪,你有許多財物積存,可作多年的費用,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樂吧!
20.神卻對他說:無知的人哪,今夜必要你的靈魂;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?
21.凡為自己積財,在神面前卻不富足的,也是這樣。

路加福音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。
有一個人對耶穌提出請求,「夫子。請你吩咐我的兄長和我分開家業。」他想請耶穌代表他向兄長交涉,把財產分給他。從耶穌的回應可以看得出來相當不高興,「你這個人!...」
為何耶穌爆氣?讓我們回到當時場景。

那時「有幾萬人聚集,甚至彼此踐踏」(路12:1),好比泰勒斯(Taylor Swift)演唱會般的轟動。耶穌才剛剛在幾萬人面前講道,內容是關於靈魂得救的重要訊息。結束之後,群眾中有人舉手,「我有問題!」耶穌點名他發言,但他問的竟然是如何分錢!
很明顯,他不在意靈魂得救,只在意如何拿錢。他根本沒聽講道講了甚麼,這怎麼不令耶穌氣得拳頭都硬了?
耶穌雖然動怒,但他沒有要群眾把那人攆出去。他明白那人被錢財蒙了心,而現場群眾有這症頭的必然不少。因此耶穌針對那些眼中只有財富、卻忽略了靈魂的人作了這個「無知財主」的比喻。
但我們需要留意,這個比喻不是針對有錢人,而是人心的聚焦對象。重點不是貧窮或富有,而是人的心到底在追求甚麼
窮人也可能像比喻中的無知財主,汲汲營營滿腦子都是錢錢錢;富人反而可能是專注於屬靈財寶的敬虔信徒。


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

讀經時,研究經文說了甚麼是很重要的事。此外,推敲經文沒說甚麼、或它為何不說甚麼,也能幫助我們理解背後的涵義。這比喻就是個好例子。
比喻開頭,耶穌直說「有一個財主田產豐盛。」請注意,耶穌並沒有說「有一個財主努力工作,辛勤耕種,累積了豐厚的資產」。他為何不那樣說?
在古代(即便現代也是如此),田地收成完全看天吃飯,只要長時間不下雨、或疫病一起、或大批蝗蟲一到,農作物必定歉收。因此耶穌的話中有話,他的意思是財主有許多田地,在神的祝福下,雨水滋潤、氣候適宜,沒有病蟲害,因此得以大豐收。若上帝沒有賜下祝福,財主不可能田產豐盛
當然,我們無須否定財主的努力。他可能也很認真農務,但是如果沒有上帝的祝福,財主不可能田產豐富。
由此,我們得到關於這財主的情報:他的眼中沒有上帝。你也許覺得這推敲過於武斷。沒關係,我們繼續往下看。

在耶穌那個年代,收成繳納十分之一是常識(參瑪3:10,太23:23,路18:12等等)。
在上帝祝福之下,財主大豐收;他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感謝上帝、不是獻上十一,甚至不是幫助鰥寡孤貧,而是「要把我的倉房拆了,另蓋更大的,在那裡好收藏我一切的糧食和財物。」
財主不可能沒聽過上帝之名,不可能不知道以色列族的歷史,但他眼中沒有上帝。在羅馬書中,保羅指控這就是罪人:
羅1:21「因為,他們雖然知道神,卻不當作神榮耀他,也不感謝他。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,無知的心就昏暗了。」
罪人最大的特徵是不榮耀神、也不感謝神。財主正是個實打實的罪人

因為他眼中沒有上帝,所以他認為豐收是靠自己的努力賺來的。他過分強調、看重自己的努力與貢獻,除了自己,他不需要感謝誰。
由於他認為財富完全依靠自己努力而來,因此財富是應得的,而不是祝福。我們可以想像,金錢在他心中佔據怎樣巨大的份量。他的心已被金錢奴役,成了金錢的奴僕。
耶穌說,這是個「無知的人」。

但這世界的人不會同意耶穌的評論。事實上,若從世界的角度來看,財主之所以有錢不是沒道理的。
財主知道沒有每天過年的,未來收成不一定都這麼好,所以應該未雨綢繆,蓋一座更大的倉庫收藏糧食。有錢的他,沒有隨意揮霍,而是繼續投資,使財富不斷增加。
他哪裡無知了?他有計畫、有行動,並且有風險控管的觀念,是個聰明的財主。他有知得很哪!

但為何耶穌稱他是無知的人?他哪裡無知了?
詩14:1「愚頑人心裡說:沒有神。他們都是邪惡,行了可憎惡的事;沒有一個人行善。」
詩107:43「凡有智慧的,必在這些事上留心,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。」
聖經稱那些眼中沒有神的人、不把神當神的人是愚頑人。相反的,智慧人認識神、敬愛神,事事留心神的作為,思想祂的慈愛。
哪些事勒?上文提到,
詩107:35-41「他使曠野變為水潭,叫旱地變為水泉。他使飢餓的人住在那裡,好建造可住的城邑,又種田地,栽葡萄園,得享所出的土產。他又賜福給他們,叫他們生養眾多,也不叫他們的牲畜減少。他們又因暴虐、患難、愁苦,就減少且卑下。他使君王蒙羞被辱,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。他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,脫離苦難,使他的家屬多如羊群。」
愚頑人認為水泉、城邑、土產、子孫、牲畜都是自己勞碌所得,是應得的,不是祝福;只有智慧人才能明辨那些都是上帝的作為與賜福。
財主以為豐收是他個人的努力,但他完全錯了。若不是因為上帝賜福,他再努力也沒用。只有認識上帝的人,才是聖經中的智慧人,也只有他們才明白人力有時而窮,上帝才是宇宙的主宰

財主的例子並不稀罕,聖經充斥這類案例。
舊約時的亞干起了貪念,拿了不該拿的財寶,結果導致以色列人敗戰。初代教會的亞拿尼亞與撒非喇在捐獻的事情上欺哄,結果慘遭橫死。保羅原有個名為底馬的同伴,但他「貪愛現今的世界」,離開了保羅。難怪保羅苦口婆心地提醒提摩太,
提前6:10「貪財是萬惡之根。有人貪戀錢財,就被引誘離了真道,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。」
但我們不可錯誤引申為「財富是不好的」。聖經沒有說財富是不好的,問題出在人的心。你若把任何事物的重要性看得比上帝更重要,那都是罪
金錢本身是中性的,沒有好壞,上帝允許我們透過金錢使生活更愉快、美好。正因為金錢能買到許多享受,人很容易迷戀它,迷戀到某個程度,甚至看得比上帝更重要,你就被它綑綁住了。所以保羅才語重心長的提醒,「貪財是萬惡之根」。

在這個比喻中,財主不但被拿走了財富,連靈魂也是。
生命充滿未知,人根本無法掌握。別說財富無法掌握,連生命也是如此。你以為你一定會活到七八十歲嗎?事實上,我們隨時可能與世長辭。
不認識神、不感謝神,努力賺錢累積財富,死亡時才發現甚麼都帶不走,耶穌說這是無知的人。世界的財富無法帶進永恆,我們應當累積屬靈的財富,才能夠在神面前富足。


屬靈的財富

哪些是屬靈的財富?我們該如何積累呢?
博愛思(James Montgomery Boice)在《基督比喻精華》中闡釋,屬靈的財富主要可分為信心、與善行。

首先是信心。
雅2:5「我親愛的弟兄們,請聽,神豈不是揀選了世上的貧窮人,叫他們在信上富足,並承受他所應許給那些愛他之人的國嗎?」
信心好比金錢,是可以積累的,使人能夠「在信上富足」。
呼口號很容易,但實際上怎麼做?我們該如何增加信心的財富?
康來昌牧師曾在證道中提到:「如果我們擁有的東西會減少對上帝的信靠,那就不是出於信心。」我們必須重新檢視自己所擁有的,確認那是不是會降低我們對上帝的信靠。如果會影響,就必須要做出取捨或調整。
例如錢太多會降低對神的信靠,可以捐一些。配偶天天吵架,會增加你對神的信靠,反而要緊緊抓住。但如果某事物太重要不能完全丟掉,該怎麼辦?
這沒有一定的答案。如果你太依賴孩子,難不成要把孩子丟掉?當然不可能。但我們可以辨認出那些事物的確會影響我對神的信心,並在心理上降低對那事物的依賴,調整聚焦的重心。

有些人以為,「因為要增加對上帝的信靠,所以我們不要未雨綢繆、不要計畫、不要準備、甚至也不用努力工作」,這是完全錯誤的。
應盡的本分與對神的信靠是兩回事。我們要盡人的本分,但把最終的結局交給神,信靠神。
努力工作,做好準備,事先計畫,未雨綢繆,那是我們應盡的本分,但即使如此,也不保證未來就一帆風順。我們把未來交託神,信靠神,而不是信靠自己的努力。就好比努力學習是學生的本分,但把考試成績交由神的帶領,是對神的信靠。

第二是善行的財富。
提前6:18「又要囑咐他們行善,在好事上富足,甘心施捨,樂意供給(或作:體貼)人,」
就如同信心一般,善行是可以積累的,「在好事上富足」。該怎麼做呢?
路12:33「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,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,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,就是賊不能近、蟲不能蛀的地方。」
也許教會裡大家都過得不錯,沒有特別需要捐獻的對象,但別忘了,這個社會有許多窮苦人,許多遭遇不幸的人,他們需要幫助。
聖經裡的施捨,對象從來不限於基督徒。你若幫助他們,就是在「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,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」。

由於這比喻的焦點在金錢,所以我認為善行的財富主要聚焦在金錢相關的方面。但不限於此,上帝眼中任何美善的行為都是善行,我們戮力去做,都能積累屬靈的財富。聖靈帶領我們結出的果子必是美善的,
加5:22-23「聖靈所結的果子,就是仁愛、喜樂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實、溫柔、節制。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。」




結語

在財主心中那至高寶座上坐著的,不是上帝,而是金錢。他是金錢的奴隸,供其驅策,至死方休。他天真的以為自己可以安享天年,沒有審判,沒有末日,哪知死亡倏忽來到,令他措手不及。
聖經說他是愚笨的,因為他眼中只有金錢、沒有靈魂;只有自我,沒有上帝。他只顧積攢地上的財寶,但在至高主的面前卻一貧如洗。
你呢?你積累了多少屬靈財富呢?







2024年3月20日

「如果沒有分別善惡樹,不就沒有罪了嗎?」 這問題有問題嗎?(創3:1-7)



在討論之前,重新梳理一下當初在伊甸園發生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。

上帝在造了亞當夏娃之後,將他們安置在伊甸園。園中有各類果樹,果子都可以隨意吃到飽,但唯獨這棵樹───「分別善惡樹」───的果子不可以吃。祂的命令簡單又清楚,沒有模糊空間:「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,你不可吃,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!」(創2:17)
即使再單純的樂土也有罪的蹤影。魔鬼的誘惑總是看來無害,使人疏於戒備。你以為魔鬼長得都像是戲劇中的反派角色,一出場總是立馬叫人看穿嗎?那是二流貨色。真正高明的,是披著無害又單純的面具,友善得像是街坊鄰居一般。牠才不會一開始就明目張膽的唆使人背叛上帝,而是以充滿煽動性的口吻問道,「上帝真的有說你們不能吃所有的果子嗎?」
這問題看來平淡、無害,但實際上充滿心機。牠不是一開頭就鼓動夏娃違反上帝立下的規範,那樣做太明顯,反而使人充滿戒心。取而代之,牠以疑問句切入,「喔,你最近受洗了啊。有了祂,你過得更好了嗎?為什麼沒有更好呢?祂不是說祂愛世人嗎?...」你以為那是老朋友閒話家常,彼此關心;但透過你的回應,魔鬼正在背地裡測試你對上帝的忠心程度。

夏娃的回覆幾乎完美,「女人對蛇說:園中樹上的果子,我們可以吃,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,神曾說:你們不可吃,」
很好,到這兒為止仍一字不漏的複述上帝的誡命;但隨後就出了差錯。「也不可摸,免得你們死。」仔細比對之後,你一定看得出哪裡有問題:夏娃私自加了「也不可摸」。
「慢著,加上這四字有甚麼不好嗎?」你納悶地問道,「她把神的命令規範得更嚴謹,畢竟要吃就得先摸到,不摸就吃不到了嘛!」
聽起來有道理,但事實上大有問題。

首先,這不是對待上帝誡命的應有態度。祂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,祂的命令自然有最高的權威,不可增刪。今天你覺得加上幾個字無所謂,哪天會不會覺得少幾個字也沒關係?
若上帝的命令可以隨意加一點、減一點,哪裡有任何權威性可言?

再者,若人可以隨己意增刪上帝的誡命,到底誰才是大老闆?夏娃私自更動祂的誡命,這已顯現出她的悖逆之心。在她而言,上帝的地位並非至高;只要她願意,她隨時能發起挑戰。

第三,雖然《創世紀》經文並沒有仔細披露夏娃當時的語氣、神情,但我們可以揣摩得知,她當時可能微露不悅、不滿、半翻白眼,以輕蔑的口吻說出「也不可摸。」D. A. Carson在其《神的故事 你的故事》中,生動的描述夏娃將上帝視為一掃興者,並懷疑祂的良善。Carson直言,這就是夏娃的首宗罪行。

魔鬼何其精明,牠敏銳的察知夏娃已有貳心,這就是破口所在;牠要將破口掘得更大。牠對夏娃說,「你們不一定死;因為神知道,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,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。」(創3:4-5)

「你們不一定死」原文是「你們不會死」。魔鬼不藏了,牠控訴上帝說謊,「吃那果子會死?我告訴你,根本不會死。你以為上帝不會說謊?才怪哩,祂在騙你啊,你可別傻傻的相信祂。你應該要獨立判斷,仔細檢驗祂所說的每句話,不要再受騙上當了。」

除了說謊,牠還控訴上帝有私心,「你以為祂總是把最好的給你?你真傻,天底下哪有這種人?我問你,你知道祂為什麼騙你嗎?因為那果子有神奇的魔力,一旦吃下,你就可以變得跟上帝一樣了。祂有私心,不願意把最好的給你。」

然後,牠繼續煽動夏娃應該下剋上,自立為帝。D. A. Carson表示,「在希伯來文中,『知道善惡』指擁有善惡的知識...可以宣告甚麼是善的,甚麼是惡的。」這是唯獨上帝才具有的能力,祂以此分辨善惡,並進一步獎善懲惡,成為絕對的道德仲裁者。甚至可以這麼說,若祂不能「知道善惡」,祂就沒有資格成為神。
魔鬼就在這一點上誘惑夏娃,「只要吃下去,你就變得跟祂一樣至高無上了,祂最害怕的就是這件事,所以才騙你說甚麼吃了會死。你不是很羨慕祂嗎?趕快吃下去,你就可以變成第二個神了!」
這是最嚴重、最惡毒的煽動。牠喚起人的野心,唆使人脫離上帝建立的體制,不再以祂為神,不再以祂做為是非善惡的仲裁者,不再承認祂制訂的道德規範。牠誘惑人,「只要吃下果子,你就可以像神那樣自己決定何為善、何為惡,你再也不用聽祂的了。聽著,你就是自己的神。」
D. A. Carson說,「承載神形象的人竟然與神為敵。這是不以神為神,好讓我可以做自己的神。簡單的說,這就是偶像崇拜。」
表面上看,伊甸園的故事只是人違反上帝的誡命而已,但若深究本質,那是一場對神的造反、革命。人將上帝從祂的寶座上拉下來,換成自己坐上去

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。夏娃「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,也悅人的眼目,且是可喜愛的,能使人有智慧,就摘下果子來吃了」(創3:6),接著亞當也吃了。吃下之後,他們果然知道善惡,這點魔鬼倒沒騙他們。
但魔鬼沒說的是,他們並不是"像神那樣"知道善惡。神以祂的智慧知道甚麼是善、甚麼是惡,但亞當夏娃不是如此;D. A. Carson對此有精闢的見解,「他們倆是『成為惡以知道惡』」。隨後他舉了例子,癌症病人是藉著罹癌而知道癌症,但那不是醫生的方式。
換句話說,我們不應臆測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有甚麼神奇魔力,吃下去之後使人知道善惡;使人知道善惡的,是人以何種行動面對那棵樹。若依著上帝的命令去行,你就成為善並知道善;若違反祂的誡命,你就成為惡並知道惡
如果亞當夏娃面對樹時,總是自我提醒,「上帝說不可以吃,我就不該吃,祂是愛我為我好。」那棵樹就鑑別他們是善的。若摘下果子吃了,那棵樹就鑑別他們是惡的。不是果子有魔力,而是關乎人的應對行動。

亞當夏娃吃了果子,成為惡以知道惡,從此他們自身、連同所有後裔都陷入罪與死的網羅中。吃下果子沒多久,他們以互相指責、推託的態度面對上帝的責問,顯示夫妻關係、人際關係已開始崩解。
生了孩子之後,大兒子殺小兒子,人間首宗謀殺罪出現。接著,亂倫、謀殺、大規模的屠殺、...接二連三的發生。整本聖經可以看成是罪惡的發展史。





回到標題,「如果沒有分別善惡樹,不就沒有罪了嗎?」
我不只一次被問到類似問題,「當初上帝為何要在伊甸園種下分別善惡樹?」「明知吃下果子就犯罪,上帝為何要引誘人犯罪?」

首先,我不知道上帝種樹的原因。我不過度臆測聖經並未揭露的奧秘,不需要也沒必要
好比你知道電視為何有影像與聲音,但你養的貓不可能知道,因為你跟貓的階層差太多,就算你想解釋,貓也無法理解。但話說回來,即使不知道電視運作的原理,貓依然能活得好好的。
同樣的,上帝的智慧高出人太多,許多奧秘對所有人都是隱藏的,我們無法窮究、更無法理解;但我們也無須深掘到底。

再者,我雖然不知道原因,但我堅信上帝做的一切都對我有益。祂愛我,不會害我;我如何能確定祂愛我?因為主耶穌基督
羅5:8「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,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。」
祂保護我,「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」(申32:10),
在患難中,成為我依靠的最大力量,「耶和華是我的巖石,我的山寨,我的救主,我的神,我的磐石,我所投靠的。祂是我的盾牌,是拯救我的角,是我的高臺。」(詩18:2)祂是我「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。」(詩46:1)
哪怕倒楣事接二連三的發生在我身上,我依然要堅信上帝是良善的、是可信賴的、是愛我的;在信不下去的時刻,依然要堅持相信

最後,我們根本不該問「如果沒有分別善惡樹,不就沒有罪了嗎?」「當初上帝為何要在伊甸園種下分別善惡樹?」「明知吃下果子就犯罪,上帝為何要引誘人犯罪?」這類問題。
這類問題的前設是「你比上帝聰明」、「上帝的作為有問題」、「上帝的動機值得懷疑」,
在那些問題的背後,你正在指控上帝並非全知、全善。這哪裡是一個敬虔、謙卑、降伏於上帝寶座的基督徒應該問的?
還記得夏娃犯罪的進程嗎?她首先在心中即已埋下對上帝不滿的種子,惡念不斷發酵,逐漸產生悖逆之心,而後在魔鬼的唆使下,終於犯下大錯。
那怕麵酵再少,只要一點點,就足以使整個麵糰發起來;你給魔鬼留餘地,祂就能長驅直入,徹底敗壞你。
夏娃的失敗仍不足以使你警醒嗎?難道你也要步上夏娃的老路嗎?倘若任由這類惡念繼續在心中滋長,她就是你的模板。

我相信大部分會問這類問題的人,其實都沒有想太多,只是想到甚麼就隨口問出來。但即使如此也要小心,因為你會問這問題,表示那前設的確已經在你心中;最好仔細檢視內心是否有任何對祂不滿、抱怨的微小聲音。

尤其要注意的是,某些基督徒在挫折、心情不佳時,容易被負面情緒綁架,抱怨上帝不公平、埋怨祂總是苦待你、...。要小心,魔鬼最擅於把握這類機會,挑撥你與上帝之間的關係。你該學著找個方法,重新讓理性主導你,而非沉溺在無盡的負面情緒中,做出衝動的決定。

總之,無論身處何種環境,要堅持相信上帝愛你,祂是全知、全善的。這不僅是事實,也是信徒的功課。不要任由不信的酵在心中滋長,不要給魔鬼留餘地
否則,「神豈是真說...」恐怕不久就將在你耳畔響起。









2024年3月13日

這個比喻是教導信徒要不斷的糾纏、煩擾上帝,直到祂應允? (寡婦與不義的官,路18:1-8)



路18:1-8
1.耶穌設一個比喻,是要人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
2.說:某城裡有一個官,不懼怕神,也不尊重世人。
3.那城裡有個寡婦,常到他那裡,說:我有一個對頭,求你給我伸冤。
4.他多日不准。後來心裡說:我雖不懼怕神,也不尊重世人,
5.只因這寡婦煩擾我,我就給他伸冤吧,免得他常來纏磨我!
6.主說:你們聽這不義之官所說的話。
7.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,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,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?
8.我告訴你們,要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。然而,人子來的時候,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?


每個比喻都有一個中心涵義

早期教會盛行靈意解經,他們擺脫字面的意義,發揮想像力把經文裡的每個人物、事件、甚至是物品、擺設,都套入一個屬靈的意義。
例如舊約時的會幕分為外院、聖所、至聖所三部分,有人認為分別象徵信徒靈命的差異:某些信徒只能進到外院,象徵靈已得救,比較高等的可以進到聖所,象徵魂已得救,最高等的才能進到至聖所,象徵體已得救。這已經不是解經,而是在寫科幻小說。
不是說靈意解經一定錯,但必須根據嚴格的規範才行,否則容易淪為想像力創作大賽。
我們應當「以經解經」,以明確的經文解釋那些隱晦難懂的經文。以比喻來說,每個比喻都有一個中心涵義,少數可能有兩個以上。在解釋時,必須時時回到中心涵義,免得走到靈意解經的地步。
在這個比喻裡,耶穌一開頭已經將中心涵義揭露出來:「要人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」


這比喻是在說...

1.禱告不灰心

這比喻有三個出場人物,分別是寡婦、對頭、官。對頭欺負寡婦,寡婦告官好多次,官被煩到受不了,最後終於為她申冤。
基督徒能輕易將這故事類比在自己身上。我們好比是那個寡婦,在職場、家庭、人際關係、健康、...遇到挫折,向神禱告祈求幫助。在這過程中,我們也像那寡婦一般,常常禱告很久,但卻始終沒有得到應允;我們甚至匍匐在地,日夜禱告,流淚禱告,但上帝依然沉默無聲。
不知你會不會這麼想,「上帝不是滿有慈愛、充滿憐憫的嗎?為何祂不應允我的禱告?當我被人欺負的時候,為何祂不為我申冤?我禱告這麼久,為何祂始終沒有回應?」
認真說,我不知道答案。
也許是祂要磨練你,也許是時候未到,也許是你所求的並非祂的旨意。就好比人類史上第一個死於謀殺的人───被該隱殺死的亞伯,上帝至今仍然沒有為他申冤,原因為何,我不知道。祂的智慧高深,旨意奧妙,以人的智慧根本無法窮究。
我確信聖經中的每一句話都要應驗。上帝說祂必然為選民申冤,我就相信這句話必定是真的;即使我今生不得見,但未來也必要實現。

為何我們禱告會灰心呢?
康來昌牧師曾在證道中說,「因為我們自以為有很多解決管道。」
我們有錢可以處理,有人脈可以找人幫忙,甚至有勢力可以自我伸張正義。在我們身上,禱告只是一種解決方案,但不是唯一方案
除此之外,「我們沒耐心。」這個世界講求效率,強調成果。禱告幾次沒效果之後,我們就動手自己來了。

但故事裡的寡婦為何沒有灰心,堅持告官到底呢?
因為她只是個可憐的寡婦。那個時代的寡婦是社會中最卑微的階層之一,她們沒有人脈、沒有資源、地位低下。她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不間斷的求告申冤。
而且她有一個對頭,壓迫她、欺負她。由於寡婦的地位太卑微,任何對頭都能狠狠的打擊她,使她陷入絕望。因此她沒有灰心,也不能灰心,因為除了告官,她沒有其它的解決方法了,她只能緊緊抓住這唯一的盼望,不斷求告申冤。

與寡婦相比,我們有天差地一般的不同啊!
上帝使我們富足、有資源、有管道,但反而使我們的心不再尊主為大、緊緊跟從。我們對神的引領沒有耐心,不願等待,仗著自己擁有的資源,凡事只想自己作主。
此外,我們的對頭不夠強大,不夠致命。試想,若你搭乘的飛機引擎故障,即將墜機,10秒內就要撞向山谷,你擁有的錢財、資源、管道都派不上用場,絕望的你大概只能禱告了吧?!在「死」這麼致命的仇敵面前,你能做甚麼?
感謝神沒有讓我們遇上這麼致命的仇敵。
我們必須重新校正自己的心,時時自我提醒「我不是主,只有上帝才是主」,耐心等待祂的指引,而非自己做主。
同時,也為我們生命的對頭感謝神,感謝他這麼強大、這麼用力的打擊我們,好比一根刺,使我們痛苦、沮喪、無助,轉頭尋求上帝的幫助。試煉越大,越使我們靠近上帝。

2.禱告與信心

在困難中仍不灰心,持續禱告,這種行為展現出基督徒的信心。
畢竟你如果不信上帝,又何必禱告?禱告展現出你相信上帝、緊緊抓住不放手的態度。
仔細看這個比喻,耶穌在一開頭說道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」,在結尾時卻提到「人子來的時候,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」就是這個道理。在困境中仍不灰心、持續禱告的人,正是對神充滿信心,緊緊跟隨神的真信徒
換句話說,這個比喻的中心涵義雖然是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」,但核心中的核心就是「信心」
耶穌不僅問當時身邊的門徒,也同樣問我們:「你有信心嗎?當人子再來的時候,你仍是那個持續警醒、對神忠心的信徒嗎?或是你已經灰心放棄,轉為無神論者、甚至是敵基督的人呢?」

3.末世論

也許你注意到,「第7節有『忍了多時』,第8節卻出現『快快的給他們伸冤了』,怎麼會又延遲又快快?這兩種意思不是矛盾嗎?請問該如何解釋?」
根據Klyne R. Snodgrass的《主耶穌的比喻》,聖經裡提到末世時,「經常出現「延遲」與「快快申冤」這兩個主題平行並列」,例如
哈巴谷書2:3「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,快要應驗,並不虛謊。雖然遲延,還要等候;因為必然臨到,不再遲延。」
因此,這是個關於末世論的比喻之一。耶穌在比喻裡提到的禱告,不只是為著平日生活所需,更是關於新天新地降臨的祈求,「我們在天上的父: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。願你的國降臨。」
他勉勵信徒持守信心,在平日的禱告裡緊緊抓住神的旨意,不可灰心;並且要忠心、警醒,因為神的國將在無人能預料的時候突然降臨。

4.上帝的愛

除了「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」之外,這個比喻還有另一個重點。
「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,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,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」提到神忍耐。試問神忍耐誰?
忍耐選民,也就是你我。
為何神要忍耐我們?因為我們一點都不可愛、不完美,時常犯罪、悖逆。
我們實在不可愛,使得神必須要忍耐我們;但當我們控訴對頭時,神又站在我們這邊,為我們申冤。神對我們的偏愛就在此顯明了
就好比父母對子女。當你的孩子忤逆你、頂撞你、把你的話當放屁,你怎麼可能不氣得牙癢癢的?但當他從外面回來,哭哭啼啼說誰誰誰欺負他,你必然立馬為他討回公道。上帝就像父母那般既忍耐、又無條件地愛你。
事實上,我們比對頭好不了多少,都一樣有罪,一樣悖逆。但祂竟然揀選我們,與我們站在同一邊,為我們申冤,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愛。想當初祂就是這樣揀選以色列人的,
申7:7「耶和華專愛你們,揀選你們,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,原來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。」
上帝不但忍耐我們,還願意聽我們的禱告,顯示出祂是真的願意聆聽、願意幫助。祂不像那個不義的法官,是被煩到受不了才出面主持公道;若祂願意,祂大可以不揀選任何人,沒人蒙揀選就沒人禱告,祂可以樂得清淨,任由我們繼續墮落一直到死,等到審判日那天,把我們與對頭通通丟到地獄就好。
但祂沒有那樣做。相反的,祂揀選我們,把我們圈在祂愛子的懷裡,忍耐我們,聆聽我們,幫助我們,在末了更為我們申冤。
這就是神的愛。


這比喻不是說...

無理取鬧式的祈求

請留心,這比喻不是教導信徒為了想要的東西,不斷的糾纏、煩擾神,吵著要祂答應,就好像一個無理取鬧的孩子向父母哭鬧著要買玩具
那種解釋把上帝貶低為一個不瞭解孩子需求、只因為信徒哭鬧就妥協的假神。他沒有主見,沒有智慧,不明白甚麼對孩子最好,他給他們只是因為他們想要。主權不在神的手上,而是在信徒手上,神的存在只為了滿足信徒的需要,就好比自動販賣機一般。
這是個完全錯誤的解釋。





結語

在寡婦不斷的申冤之下,官被煩到受不了,最終才勉為其難的主持正義。但上帝可不是如此,祂不但忍耐我們的悖逆,更主動聆聽我們,幫助我們,最終必然為我們申冤。
為了回應這奇妙的愛,信徒應當在平日的禱告中緊緊抓住與祂的關係,即使在逆境中也要保持信心。耶穌已經來過,但他還要再來;信徒要時刻警醒,充滿信心的堅持到底。